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東北部考古學探討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astern Taiwa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江芝華 
課號
Anth8028 
課程識別碼
125 D12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302 
備註
總人數上限: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Anth802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透過對於台灣東北的考古學個案分析研究,理解台灣東北地區考古文化的發展及其獨特性,並進一步思考當代人類學式考古學議題如何可以用於理解台灣東北地區的考古文化。
另一方面則將此一地區至於東亞、東南亞的考古脈絡內,探討台灣東北地區在大架構下的角色及其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
 

課程目標
對於台灣各時代考古遺址的認識及考古文化的探索,並著重在東北地區的特色。 
課程要求
文獻閱讀及書摘撰寫,期末完成以台灣東北地區為主的研究計畫書。

評量方式
文獻閱讀及書摘:50%
期末報告: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第一週 介紹
第二週 台灣考古學概論
劉益昌
1995 〈宜蘭史前文化的類型〉。刊於《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褚錦婷主編,頁38-56。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劉益昌
1999 〈史前時代的台灣原住民〉。刊於《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
集》,鄧憲卿主編,頁7-11。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曹永和
1999 〈多族群的台灣島史〉。刊於《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鄧憲卿主編,頁1-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亦園、徐人仁、吳燕等。
1963 《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盛清沂
1963 〈宜蘭平原邊緣史前遺址調查報告〉。《台灣文獻》14:92-152。
劉益昌
2011 《台灣全志住民志考古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第三週 台灣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概論
劉平妹
1991 〈台灣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與環境探討〉。《田野考古》2:29-35。
劉聰桂
1991 〈台灣地區的碳十四數據回顧與晚更新世以來的地盤升降運
動〉。《田野考古》2:55-60。
林俊全
1993 〈台灣東海岸地區的海岸線變遷與史前遺址關係之研究〉。《田野考古 4: 15-32。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淑芬
2004 《由孢粉記錄看宜蘭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史前文化發展之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林淑芬
2007 〈由地下孢粉記錄看宜蘭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變化〉。《宜蘭文獻雜誌》75/76:247-262。
陳文山, 宋時?, 吳樂群, et al.
2004 〈末次冰期以來台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考古人類
學刊》62:46-55。
第四週 台灣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
移川子之藏, 宮本延人 and 李英茂
2000 〈蘇澳郡新城石器時代遺跡〉。《宜蘭文獻雜誌》。43:28-37。
第五週 台灣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
劉益昌
1993 《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
心。
第六週 台灣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
劉益昌
1996 〈田野調查及田野發掘實施報告〉。《台灣地區地方考古人才
培訓班【第二期】第二階段田野課程》。宜蘭:財團法人蘭陽
文教基金會。
第七週 台灣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概論
吳意琳、Deschodt L
2012 〈台灣東部新石器遺址的空間分布及其相關問題〉。《南島研
究學報》3:45-70。
第八週 翻轉教室
第九週 期中考
第十週 遺址參觀
第十一週 台灣東北地區鐵器時代早期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
2007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1-3冊》。宜蘭:蘭陽博物館。.
陳有貝, 邱水金 and 李貞瑩
2008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4-6冊》。宜蘭:蘭陽博物館。
臧振華、劉益昌
2001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劉益昌
2002 《淡水河口的史前居民》。八里: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籌備
處。
第十二週 台灣東北地區鐵器時代晚期
陳有貝
2006 〈淇武蘭遺址在蘭陽平原考古研究的意義〉。《宜蘭文獻叢刊》
27:11-25。
陳有貝
2005 〈蘭陽平原淇武蘭遺址的問題與研究〉。《田野考古》10:31-48。
陳有貝
2005 〈從淇武蘭與舊社兩遺址看族群研究〉。《國立台灣博物館學
刊》58:1-11。
謝明良
2011 〈台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外國陶瓷〉。《美
術史研究集刊》30:83-185。
謝艾倫
2009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胡雅琦
2007 《龍門舊社遺址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之探討》。台北:國立台
灣大學人類學系。
第十三週 台灣東北地區歷史考古
劉益昌、吳佰祿、鄭安晞等
2000 《台灣原住民舊社遺址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
會、中國民族學會。
李信成
2010 〈清代噶瑪蘭族名制初探〉。《台灣史研究》。17: 39-105。
李信成
2012 〈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台灣史研究》
19: 29-85。
詹素娟
2003 〈宜蘭河與原住民-從水系看噶瑪蘭的村落與文化〉。刊於《故
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文集》,頁199-224。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陳進傳
2002 〈清代噶瑪蘭廳的建置〉。《宜蘭技術學報》9: 1-16。

詹素娟、劉益昌.
1999 《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
1998 〈在談台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刊於《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主編,頁1-28。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第十四週 台灣東北地區與東北亞
陳有貝
2014 〈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的再研究: 從古代地理意識之角
度〉。《考古人類學刊》81:3-28。
盧柔君
2012 《台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暨相關問題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
2002 〈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研究〉。《考古人類學刊》58:1-35。
盧柔君
2014 〈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台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
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考古
  人類學刊》81:29-82。
後藤雅彥
2008 〈從沖繩考古學的現狀看與台灣考古學的接點〉。《考古人類
  學刊》68:137-148。
第十五週 台灣東北地區與東南亞
第十六週 翻轉教室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考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